(网经社讯)7月21日,全球出行巨头Uber在微信上线小程序,以一种出人意料的轻量化方式重新接近中国用户。
媒体相关报道内容虽短但意思很清楚,也就是从今天起,中国游客及香港地区用户无需额外下载 App 或绑定国际银行卡,即可通过微信支付或 WeChat Pay HK 在境外使用 Uber 服务,首批开放区域锁定香港和日本,未来数月还将登陆美英法等九国。媒体还援引Uber 网约车业务负责人 Pradeep Parameswaran 的说法“这意味着在微信就能找到我们”,其重返中国市场的战略意图已然清晰可见。
根据过往的公开报道,2015年8月,Uber 创始人兼 CEO 特拉维斯·卡兰尼克(Travis Kalanick)以破例姿态宣布成立中国独立实体,宣称要打造“由中国人运营、中国资本参与的本土企业”,甚至将服务器迁至中国境内,以迎合监管要求。彼时Uber在中国年亏损超10亿美元,与滴滴的补贴大战中,40%司机涉嫌刷单,政策围剿下多地办公室遭查处,最终于2016年黯然退出,将中国业务售予滴滴。
毫无疑问,这场撤退不仅是商业策略的失败,也暴露出外资巨头在理解中国市场规则时的水土不服:重资产运营模式与中国互联网的轻迭代逻辑格格不入,补贴换市场的套路难以应对监管红线与本土竞品的双重挤压。
但没有想到的是,就在今天,Uber会以微信小程序形式“轻装重返”。避开重资产运营的雷区,通过微信小程序嵌入,Uber算是找到了切入中国相关市场的“无痛点路径”:不需要搭建本土运营团队,也不必投入巨额补贴,仅通过支付接口与场景嫁接,就可直取出境游客的高频需求。
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,2024 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预计高达 1.3 亿人次,2025 年有望再创新高……但这个庞大群体长期以来深陷“境外打车三座大山”:支付方面,国际信用卡绑定门槛高且存在外汇兑换损失,形成难以逾越的支付高墙;语言上,英文界面操作困难且目的地中文检索缺失,造成难以跨越的语言鸿沟;信息层面,行程无法实时共享且客服沟通低效,陷入信息孤岛困境。
针对上面提到的这些痛点,Uber微信小程序可以精准拆解壁垒:支付上实现破冰,无缝对接微信支付人民币账户及 WeChat 港币钱包,成功绕开国际支付障碍;体验上做到本土化,全中文界面、中文地点检索以及微信好友行程实时共享,极大提升用户使用便捷性;入口则体现轻量化优势,无需下载独立 App,真正实现即用即走。微信支付国际业务总裁李培库强调的“境内外一致体验”与Uber 瞄准的“最后三公里”痛点形成呼应,双方合作直击出境游服务断层,将这一高频刚需场景成功纳入微信生态闭环。
当然,对腾讯而言,Uber 的接入绝非简单新增一项服务:首先是生态扩容,Uber 填补了微信跨境数字生活圈中“出行”这一关键缺口,与餐饮、购物、景点形成完整服务链,让用户在微信生态内即可享受全方位的跨境服务;其次是成为支付出海加速器,高频打车场景能够强力拉动微信支付境外使用率,帮助培养用户使用习惯,为微信支付的国际化进程注入动力;另外,支持 WeChat Pay HK 释放出明确信号,即要以香港为支点辐射全球,充分发挥香港的跳板作用。
另外要注意的是,微信支付与支付宝的跨境争夺战一直在打,从没停歇过,支付宝依托阿里系飞猪、全球购等资源深耕多年,而微信只能凭借社交粘性以及小程序生态优势直追。目前来看,Uber的全球网络成为微信支付国际化进程中稀缺的高价值盟友,这场“生态卡位战”也因 Uber 的牵手算得上是直接升级。
当然,事情总有两面性。Uber对微信的依赖也一定会暗藏风险,单一入口会削弱品牌独立性,佣金分成也会压缩利润空间,同时,东南亚巨头Grab早已接入支付宝并深耕本地化多年,在关键旅游市场与Uber的遭遇战在所难免。
不管怎样,Uber与微信的联手仍然有意义:就是打通国际服务壁垒的独特价值 —— 无需重投入就能实现生态嫁接,同时也开创了“以中国支付工具驱动国际消费”的新模式,确立了 “用户在哪,服务即嵌入哪”的生态共生逻辑。